作者:崔立军,芦台人,65年生人,退休海员。
芦台镇最后一位僧人姓赵,大伙都叫他赵和尚。他小时候出家在药王庙,老了住到了福利院。以前我到福利院去玩,和他聊过几句,他只是说他吃不惯福利院的菜,因为他不吃肉,他说不吃肉并不是他过去是和尚,而是天生的不爱吃。我那时也没想问他的经历,所以也就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,出家的法号叫什么。有人说他出家时法号叫若林,但老人们说,药王庙的若林姓王不姓赵。怎么说是从小就出家了呢?
旧社会缺医少药,甚至好多人迷信无知,有了小病小灾的,就到庙里烧香磕头,祈求神佛保佑,然后拿点香灰回家冲水喝了。得了大病了,眼看着人不行了,就到庙里去许愿,比如让家里人病好了,给庙里捐多少钱啊,或是给佛像再造金身啊,也有孩子病了的人,许的愿是如果孩子的病好了,就到庙里来当和尚。赵和尚就是这种情况。药王庙供奉着药王孙思邈,庙里也有许多治各种病的药方,所以人们有病了都到药王庙来烧香,讨个药方。
药王庙解放前被改成药王庙小学,后来成为芦台三小。我小学是在芦台三小上的,对这座建筑记忆尤新:青砖青瓦,门是朝东的,北面是五间大房,台阶好高,都是长条石的,过去这里是供奉药王的大殿。五间大殿的边上是东西两个耳房,没有高台阶,当时是两个老师住着,他们的家都不在芦台。东西两面和南面都是没有台阶的房子,每一面有六间房子那么大。院子很大,有两棵很粗很粗的大槐树。改建成小学的时候,据说从神像的肚子里掏出一本书,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历书,证明此庙建于明朝时期,通过这两棵大树也能看出来。
过去的和尚光靠着香火钱是活不了的,一般在庙的周围都有土地,叫庙产,都是雇人耕种。有的地方的庙宇会有很多田产的,所以解放后有些老和尚被定为地主。药王庙在庙的北面也有一片土地,叫药王庙园子。有的人说,药王庙毁于大地震,不对,地震前就拆了,要建新校舍。拆的时候我们还去劳动呢,拆大殿的时候,露出来了原来墙上的壁画,我们都看呆了!不是彩绘,是白描,都是神仙脚踩祥云什么的。
药王庙改建成小学的时候,庙里只剩下赵和尚一个人了,所以庙里的一切都是他处理了,主要是有好多经书,还有好多药方他都给卖了,药王庙的土地也卖了。之后他去了哪了,以什么为生我就不知道。反正他生活的不错,经常下饭馆。他不吃肉,每次下饭店必要一个清炒虾仁,再要一个别的菜,来上一壶酒。喝完了酒,他再要一碗捞面,不要卤,把剩下的虾仁用来拌面。滋润!解放后他成了工人,在玛钢厂上班,退休后进了福利院。 |
-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