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宁河传说] 家族探秘:天津宁河俵口于家军户

[复制链接]
锕呆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21-2-4 17:16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

七里海区域俵口村于姓是当地大族,在三世祖于本世袭梁城千户所指挥佥事武职后,被当地称为“于家军户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10204171527.jpg

根据于氏家谱和当地传说,俵口于氏家族,祖籍江南金坛县,元末明初,另说明朝洪武2年(1369年),明政府实行移民制,于姓从江南省镇江府金坛县(现江苏省常州金坛市)迁徙来,于姓三兄弟于大公、于大恒、于大昊,他们长途跋涉来到了山左济南府青城县(现属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)铁打胡同暂时落脚,后又跟随移民潮流来到了京东顺天府宝坻县兴保里(现在的天津市宁河区俵口村)立庄坐户。俵口原名撒金坨,由于姓立庄,因于姓喜水,不宜在高坨土堆,又因临近古七里海的泄水口,俵分水势,所以改为俵口庄,俵口村名一直延续600多年至今。据考古测定在4000年前,“禹贡黄河”从天津平原入海,“造成的三角洲,前部边缘即是黄河迁走后生成的军粮城贝壳堤,南侧止于北大港。”而三角洲的北侧止于七里海、俵口之南。史书记载的秦始皇所筑“红心堤",挡的是七里海北岸之水,所以衍生了“大海北”、“小海北”等对称地名,俵口于氏分支陆续迁徙七里海周边桐城,大海北,小海北,东董庄,于辛庄,于京庄,于怀,河北青龙及宁河镇等地。


微信图片_20210204171531.jpg

燕王朱棣扫北,灭建文帝,定都北平,建立永乐王朝,弃建文年号。在这个时期,因随永乐皇帝平定北方的有功之臣,世俗称都是随龙过来的。俵口于家三世祖于本,早在建文元年(1400年)就入军旅,在梁城海防巡哨。于永乐元年(1403年)因累积战功,被升授后军都督府梁城所守御千户所佥事,兼管梁城守御千户事(指军政一体统管)“予以世袭”。这种世袭是由朝廷开国“龙爷”加封,子孙后代都可分享龙恩荫封。可见其助燕王扫北时的功勋一定显赫。据《天府广记》记载:“梁城守御千户所在宝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,洪武三十三年建。属后军都督府"。其职掌:“各统其军及部落,听巡捕、军器、漕运、京操、守备、征调、初贡、保塞之政令。”编制额度,五千六百人为卫,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,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。千户所的统领长官为指挥佥事,下设千户、百户。 指挥佥事明初定为从三品,永乐后废前制,降从四品,比地方知县官阶髙。从永乐皇帝立国定都北平,俵口于姓家族共有十一位世袭梁城守御千户所指挥佥事。按照淸代《宁河县志》十一位指挥佥事的辈分颠序是:于本、于昶、于伦、于玺、于金、于宗渊、于继武、于一桂、于大猷(升蓟州都司,比卫所髙一级)、于君陈、于君鼎。


梁城守御千户所建于1400年,是朱建文防御燕王朱棣而建,首任千户所的千户被朱棣废除。1399年,朱棣“去建文年号”,上书曰:“皇考太祖高皇帝艰难百战定天下,业传之万世,封建诸子,巩固宗社为磐石计。奸臣齐泰、黄子澄包藏祸心,槦、檘、柏、桂、梗五,(注:燕王的五个弟弟槦为周王,榑为齐王,柏为湘王,桂为代王,梗为岷王。)不数年间,并见削夺,柏尤可悯,阖室自 焚。……书奏,诏削燕王屈籍”(据《纲鉴易知录》。遂即攻取蓟州(今蓟县),梁城附归燕王。永乐初的千户和千户管事为王宏、王玉。于本因随燕王征战杀退东军(辽宁的朱建文军队叫东军,南京地区称南军)有功,升任梁城所指挥佥事。


清代《宁河县志》对守御所有按:“前明守御所各员,多不可考。兹仅就其家乘凿凿可据者,采而录之,余因湮没无传矣。”这是说明代于家十一位指挥佥事史料依据源自族谱。传说于家“龙头碑”一事,应正名,此乃有凿凿史证。见《宁河县志》这段按文:“偶过县北朝阳寺,见残碑剝蚀,字迹模糊,拂尘阅之,盖嘉靖丁亥仲春重修纪也。碑末备书姓名中,有致仕指挥佥事于玺所事。”宝坻县城北所建朝阳寺,本是功德庙,其重修碑记专门记有致仕(退休)指挥佥事掌管梁城守御千户所的事绩,可见其功德不一般。这个年号是明嘉靖六年(丁亥),即1527年。在碑后署名者有:于金、杨镐和退休的前户刘玺、谷泰、任和;在任千户王瓒及马延臣、孟璋、陈铭、朱瑄、刘鼎、蒙恩、孙永承、马栾、苗宝、赵觉、任世英、田永、张和、王佐和退休百户董芳、张栾;在任百户董经、杨铭、冯佐、郑昂、林英、张逊、王达、刘刚、董钺、张雄、宋天实、杨钦诸人。“了然可识,不忍听其淹没也,特附志之"。这是乾降年间编撰首部《宁河县志》留下的历史印痕。可以看出,这是梁城所的指挥佥事、千户、百户各官员,为于玺所树立的功德碑。依据是“有致仕指挥佥亊于玺掌所事。”功徳庙立功德碑,都属皇廷敕建,碑上有“龙图”,彰显皇恩浩荡。于家祖坟立碑,先祖功徳以龙碑昭示后人,不忘祖上荫德,实乃天经地义。到了清朝立国,于氏家族的武官世袭已废,在清代中晚期,不含有皇帝敕封立碑之说。当了十叫年宰相梁城阁老杜立德,也只是荫封了三代。


俵口于家三世祖于本,其功德在《宁河县志》有传:“于本,江南金坛人,寄居宝坻县之俵口,夙娴勇略。逑文三年(1401年),都督陈贤,招募从军哨芦台。系退东军,在梁城招募新军,累功升本所守御千户,仍以百户守御直沽海口哨,探东军声息。十二月征哨沧州河南泥沽村,擒德州卫城贼军王国住等五名。四年(1402年)征哨草头沽,三月哨鸦鸿桥、通州,遇东年烧内河桥,上城守御。四月在梁城杀退东军,哨草头沽,烧退贼军船只。至永乐二年(1404年)正月,奉古字号勘会(兵符),升指挥佥事,仍于梁城守御千户所,守御海口,寻节次征进迤北,为老病告替长子于昶,遂授昶本所指挥佥事。其后世代世袭,俱克无忝厥职,本之贻谋远矣。"其后人承袭这个职务的,都能无愧于其职守,这都是于本留给后人的谋略太长远了。


明末梁城所最后一任指挥佥事,是于君鼎。据淸代《宁河县志》记载,在明末流兵四起,蓟州、宝坻等城尽落流民之手,唯梁城(宁河镇)未失。他率全城千户、百户官员,合兵防守,誓死护城。时逢护城大河一天三次大潮,使流兵不能进,当贼军退去,从此百里以外的百姓都逃此城避难,赖以得到保全的,不下数万。又有记载,流贼夺取官军马匹,这时主管者调兵来平乱,妖道事先得到了消息即远逃而去。大兵到了,只提获一僧人,问妖道去向,僧人说:“已逃到梁城所去了。”主将闻之,立即移兵到梁城城下,将要屠城。当时全城百姓非常震恐,此时君鼎挺身出城。主将问:“你是什么人,胆敢擅自到此?”君鼎回答:“我是梁城所的地方官,特来迎接大军。”主将说:“听说你这个地方已经反了,莫非是出来探听军情虚实吧?”君鼎回答:“地方无人敢反,故来迎接大军,若是有反的,自当拿送到军中以资报效了。”说话时,面色温和,言辞甚壮。主将遂率兵人城窥视动静,见到四处安帖,遂屯兵在西城上。不多日,忽然有两艘大船,从上游到南河,船内有壮丁三十六名,家属全在,声称是逃难来的,主将认为是叛乱逆党,将这些人绑到军中,又将梁城所中的于笃培、王汉臣等四人缚至,与贼对质反情。询问明了,将船上三十六人在教军场杀掉,班师而归。梁城遇此两难,百姓险些化为齑粉,结果始末遭难,这都是君鼎从中维持运筹,深谋胜算之力。到现在谈起来,还都称颂其功绩。


俵口于家大族,从明淸到当代,人才辈出,现代中国革命先驱、中共天津党组织创建人于方舟,“氢弹之父”于敏,重庆市委书记于汉卿,文化部部长助理于群,大连市纪委副书记于国喜等就是俵口于氏宗族的杰出代表。


(于之整理修改自《七里海文史集》《宁河军事志》《宁河文史资料辑》)


发呆,也是一种境界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楼主

管理员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