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宁河紧紧围绕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新活力的文化强县目标,坚持“系统性梳理、功能性定位、针对性把握、有效性推进”,认真做好打基础、管实际、利长远的工作,系统梳理挖掘出宁河12种文化类型。昔日漕运发达、物产丰富、人才辈出的宁河县,以文化的方式,日益展现出“滨海灵秀地”的特质优势和跨越发展的崛起之势。
第一种:宁河的红色文化。 宁河县是清雍正九年三月十九日(1731年4月26日)从宝坻县划出正式建县的,当时总面积有2500多平方公里,包括了现在滨海新区的塘沽、汉沽和东丽区、北辰区,南临渤海,与丰润县、玉田县、宝坻县和天津卫交界。后几经变故,逐步形成今天的版图。作为退海之地,宁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,有“泽国水乡”美誉,自古以鱼盐之利、漕运之便、鱼米之丰而驰名遐迩。造化钟毓秀,地灵必人杰。这里很早就播撒下革命火种,孕育出革命传人,谱就了红色经典。
特别是在中国 共 产 党 创立早期,宁河出现了一批革命活动家和领导者。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 共 产 党 天津党组织、中国共青团天津团组织创始人于方舟。他出生在宁河县俵口乡,也就是“七里海”的核心区。1916年,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。后任天津第一个学生会组织“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学生救国团”团长,创办“新生社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。1923年9月,经李大钊同志介绍加入中国 共 产 党 ,并任中共天津地委第一任书记。1924年1月,在 国 民 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 国 民 党 中央候补委员。1927年,在玉田县发动暴动,失败后不幸被捕,于次年就义,年仅28岁。因为于方舟,七里海聚集了周恩来、邓 颖 超 等一批仁人志士,特别是1920年于方舟同周恩来等进步学生去省公署请愿入狱后,于方舟把周恩来、 共 产 党 等多名进步学生(他们大多都成为天津最早一批党员)接到俵口家中居住,直到周恩来一行赴法勤工俭学。至今,宁河还流传着周恩来、于方舟夜游七里海的故事。与于方舟一样,宁河还有天津早期革命青年领袖卢绍亭(岳龙镇人),中国 共 产 党 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、京汉铁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康景星(芦台镇人),优秀的地方革命领导者陈狄和韩松等等。宁河也因此成为天津革命烽火的燎原地。抗战时期,这里出现了冀东抗日传奇人物武宏等,至今还有“大武宏、骑大马,白盔白甲把敌杀”的民谣。还有更多宁河人,他们投身革命甚至献出生命,但事迹并不为人知,有的,也只是在长长的宁河县英烈名单中看到简单的记载,其精神同样彪炳史册。因为红色文化在这里汇聚、流淌和传扬,反映农民革命的史诗巨作《红旗谱》,在这里拍摄成电视剧,并在此修建了《红旗谱》作者梁斌同志的文学纪念馆。就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,纪念馆重新整修一新,成为红色传承的新阵地。
第二种:宁河的英雄文化。 宁河战国时为燕地,自古多慷慨英武之士,曾有刘仁恭、刘守文、刘守光等唐代名将,出过刘兆麟(丰台镇人)、刘殿衡(丰台镇人)等清代名臣,但历览闻人、究其代表,可谓文有杜立德(宁河镇人),武有王锡朋(芦台镇人)。
杜立德何许人也? 他是明崇祯癸未进士,后入清廷为官,经顺治、康熙两帝,历任太常寺少卿,工部、兵部、吏部侍郎,户部尚书复加太子少保衔,后调任吏部尚书,后任保和殿大学士、兼任礼部尚书,后任太子太傅,致仕还乡后加封太子太师。他把清廷“吏户礼兵刑工”各部基本干全了,为清开国后汉人第一重臣,病故时赐谥号“文端”,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人物。王锡朋呢,清嘉庆年间中武举,官至福建汀州镇和安徽寿春镇总兵。曾参与平息维吾尔族暴动和瑶民起义。1840年,英国第一次攻占浙江定海时,他镇守着上海吴淞、宝山一带,1841年,与定海总兵葛云飞和处州总兵郑国鸿共守定海。1841年10月,英军2万人进攻定海,王锡朋以寡敌众,一条腿被炸断仍“手刃蜂拥而上之敌数人”。殉国后,谥号“刚节”,在定海和宁河立专祠祭奠。还有聂士成,他虽非宁河人,但曾率淮军驻扎芦台9年“扼守北洋门户”,在保卫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殉难,芦台专建聂公祠并有专人看护。历史记载,宁河人民还积极呼应太平天国北进、李自成义军过境“附之势张甚”、广泛组织“义和团”和“红灯照”、自发组织抗税赋。可以说,宁河有着较深厚的忠义传统、英雄情结和反压迫的斗争精神。 中共宁河区委宣传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