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宁河历史] 宁河十二种文化(三)

[复制链接]
玄月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21-3-7 17:05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
6.jpg

第五种:宁河的民间文化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武术和手工艺品制作。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,形意拳最后一个高峰期,出现在民国前后宁河一带。以傅剑秋(芦台镇人)为代表的爱国武师在宁河设馆传武,民间蔚成风尚。直至今日,在宁河习练形意拳者也很多,许多名师在全国大赛获奖。2000年,宁河85岁老者李仲轩口述了师从唐维禄、尚云祥、薛颠三位形意拳名师的亲身经历,经徐皓峰整理,在《武魂》杂志连载后引起轰动,后汇集成书叫《逝去的武林》,因弥补了武术界历史一段空白而波及海内外,得到不同门派推崇,这本书记录了当时宁河武术的繁盛景象和武术名师的品性。2012年,著名导演王家卫将徐皓峰先生又一力作《一代宗师》搬上荧屏,并大获成功,其中很多素材取自《逝去的武林》。与武术一样,手工艺品制作历史久、有特色、流传广。东丰台木版年画,曾与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齐名,是北方代表性年画。明清时,丰台镇因水陆码头而成为年画集散地“颇得东北、蒙古之大销场”,曾出现“家家点染、户户丹青”的景象,戴廉增等大年画坊,年产量能达到100余万张,并形成用色厚重、线条粗犷、精雕细作等特点,现仍有传承人在用心经营。2011年春节期间,冯骥才先生在《今晚报》上发表《东丰台年画》,强调其艺术独立性。此外,板桥镇盆罐村的陶艺也因上溯久远、做工精美、不断创新而著称,每年大量产品直销境外。正因为此,1972年,国家恢复传统工艺品出口,宁河在丰台镇北村大队建立了工艺厂,先后挖掘和生产木版年画、泥玩具和木雕,摸索了找订单、设计、培训、生产、出口相对完整的模式,鼎盛时期年产值达百万元。该厂一直办到90年代中期,成为天津市外贸出口产品生产基地。也可以说是文化产业较早的成功案例。目前,在丰台镇、板桥镇、芦台镇、潘庄镇,聚集和活跃着许多能工巧匠,涌现了“芦台张”(张宗泽)、韩克胜等工艺高手,所产木雕、根雕、木版年画、陶艺、剪纸、编织等广受欢迎,东丰台木版年画和板桥镇的陶艺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除此之外,宁河的民间花会、民间乐舞、民间传说也都很有名,“鹤龄会”、“南涧花吹”多次代表天津市参加展演。应该说,宁河的民间文化土壤深厚、内容丰富、相对集中,这既是对宁河过去历史的见证和注解,也应是下步重点发展的内容。

7.jpg

第六种:宁河的帝踪文化。历史上,很多帝王来过宁河,并留下至今改变和影响宁河的印迹。比如,“七里海”现95平方公里,为何只名“七里”呢?有一说,此地原称“秦临海”,传说秦始皇经此地到秦皇岛,并建红心堤以防海水侵入。后来“秦临海”念白了,就成了“七里海”。再比如,建天尊阁有这样的说法。明朝燕王朱棣扫北,过宁河丰台时觉有龙气升腾,就命人改变这里的风水,遂在丰台镇建起天尊阁以镇住龙气。后来,还在北京一地取名丰台(俗称西丰台),是想看住宁河的丰台(俗称东丰台),这也就有了先有宁河丰台镇后有明代北京城之说。还比如,宁河东北部还乡河名字的由来,是因为宋代二宗被辽掳走经过此处,二宗想再回家乡很难了,悲而警百姓,一定要奋起抗金,迎二帝还朝。与之相关的是,宁河在宋代一直是抗北夷的重地,现“潘庄”传说为潘仁美封地,并存“杨七郎墓”。比如,宁河西南部造甲城的来历,是李世民东征高丽,留下兵户造盔甲,故名造甲城。这些都说明,宁河县历史上曾受到帝王的关注,流传至今的许多故事已经融化成其地域内涵。

中共宁河区委宣传部


持续搬砖中…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楼主

少校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